秋天的梨花凋落,秋天的青果压弯了树枝,秋天的农夫早已开始忙碌地收获……秋天的莱阳,梨已是熟了!
萧瑟的梨园,气候的变化,果实的成熟,似乎都没有让这座城市的美丽消减分毫。这里有青山绿水,戏水嬉鸥,采光捞影,岛屿点翠……不似繁华都市那般花哨,更不似乡村那般朴素,这样的莱阳,太美了!
不仅有美景,更有美味,莱阳的梨名声在外,30多个品种,口感爽脆,甜度适中,肉质细腻,风味独特。每年的梨季,游客络绎不绝……
来莱阳一定要尝尝“梨中之王”——雪花梨,雪花梨皮薄,味甜,果肉如雪花般细腻,是梨中的精品。还有萧淑雪梨,果肉脆甜多汁,口感极佳;西子白梨,脆甜适中,果实香气浓郁……
当然,梨花和梨果只是莱阳美的一个方面,美的风景、风味的美食都令人沉醉,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是令人流连忘返。在这座城市,处处有惊喜,玩累了,饿了,都可以感觉到它的用心良苦,这也难怪人们爱上了莱阳这座城市!
不过,莱阳这座城市的美丽可不止在梨花和美景上,哪怕是乡村,这里也能为你带来惊喜!
听说过“状元村”吗?在儒林泊村,村民不仅爱吃梨,还是出了名的“状元村”。在这里,一班5人考上清华北大,2班考上清华北大,7班出硕士,9班出博士,16人拿下博士学位!未来可期啊~
儒林泊村也是10月29日全国农民丰收节的落地点。走访儒林泊村,会发现这里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历史底蕴。村庄三面环水,水面清澈,波光粼粼,岸边绿树成荫,还配上石凳、桌,垂柳、竹荫,娱乐休闲、聚会打牌两不误。
而村中民居多为青砖瓦房,屋檐上雕刻精美,古朴而又雅致。村中还种有大片梨树,枝繁叶茂,梨花如雪,香气袭人,不愧是名副其实的“文化村”,休闲的好去处!
儒林泊村的知名度不仅仅来源于教育,更还在于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不少人才。儒林泊村始建于明代,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。
是名副其实的“状元村”。早在清朝,儒林泊村就已经是赫赫有名的科举大户了,这里出过第3任清代四川总督李鸿章的考官,清代最为有名的考官——刘兴桂的故乡。
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儒林泊村的发展。这里村民和睦相处,村庄规划合理,村内有大片的绿树环绕,空气清新,环境优美。如果你在村中转悠碰上村民,村民还会热情地和你打招呼呢!
“状元村”出人才的“传统”,在儒林泊村很久以前就开始了。儒林泊村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思想,重视教育,村里在小学阶段普及普通话教育……村庄重视教育,村民上进心强,村民人人都想读书,人人都爱读书,人才辈出也是迟早的事!
“状元村”出人才的套路也早就摆在了明面上,尤其是儒林泊村的教育。儒林泊村教育分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,义务教育阶段村里会组织各种活动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,锻炼动手能力。
在高中阶段,村里会组织老师对高中年级的孩子进行针对性辅导,村民资助孩子上高中,甚至还会有相关补习班帮助孩子们补习功课,这简直是“状元村”的“全家桶”!
在中国,其实有很多“状元村”,但大部分村庄的教育还是停留在小学阶段,小学阶段的教育普及和重视程度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兴趣,但很难保证孩子今后能否读书上大学。
没有强大的教育体系支撑,分文不值的“状元村”文化就成了空中楼阁。到了高中阶段,孩子们又要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,像儒林泊村这样的专业性辅导,早早地养成孩子读书的习惯,这才形成了“状元村”独特的教育优势!
“状元村”的名声在外,“博士村”也不甘落后。据悉,莱阳有个村庄叫“博士村”,在这个村庄里,村民大都在外打工,生活过得很富裕。
村民大都在外打工,但这里却有5个博士,她们在外打工,但仍然以村庄为家,村集体组织了村民举办各种活动,教师节,教师节活动,读书会都备受村民的关注。
在儒林泊村,有着许多富有诗意的景点,有“柳垂春水,桃花流水”的桃李湖,有“莲叶罗裙一色裁”的花莲湖,有“山色空蒙,水光潋滟”的山水湖。
据村民介绍,这一些湖泊的名字来源于《山海经》《楚辞》《宫中词》《李白诗词》《绿野杂记》,也能够准确的看出儒林泊村人对文化的重视。村里有图书馆、老年活动中心等,处处流露着浓厚的书香气息。
文化得以传承是因为有历史,儒林泊村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多为水乡泽国,村民以水为生,这里有自己的渔村文化,92年时,村民开始开垦农田,90年代初,博文村开始形成,村庄也开始了自己的新征程。
儒林泊村虽年轻,但在莱阳众多村落中仍然脱颖而出。村中先后成立了妇联、村委会、青年志愿者协会、村党支部,加入了“文明在行动,文明村镇创建”,向文明村镇进发~
如今的儒林泊村已经是莱阳乡村旅游的重点村。这里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,“状元村”的历史,水乡泽国,村民人和,文化渊源深厚,这能够说是一座“宝藏村落”了!
春节时,这里会举行燃放烟花爆竹、踩高跷、打陀螺、舞龙等活动,吸引不少游客来打卡。五一时,还会举办文艺汇演、民间技艺展演、乡村集市等,丰富游玩项目~
“状元村”虽牛,但儒林泊村也曾面临挑战。前几年,不少农村民居拆迁改建成了酒店,农家乐,不少传统村落的民居毁于现代建筑。
儒林泊村的民居和北方其他村落没太大区别,砖木结构,屋顶挑高,坐北朝南,雕梁画栋,外立面装饰简单,砖雕、石雕、木雕、泥雕并存,古朴自然。这样的民居若被拆毁,文化传承又何从谈起?
“状元村”的“文采风流”是显而易见的,而儒林泊村和“状元村”一样也有自己的“招牌”。村民热爱文化,崇文重教,民间传统文化得以传承,村民人和,村庄建设完善,儒林泊村的“招牌”是环保,村里会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,在村庄周边的垃圾分类、垃圾清理中,村民热情参加,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。
在儒林泊村,村民的环保意识十分强。年轻村民会自发组织清理垃圾,保护生态,老年村民也会加入到环保志愿者团队中,加入到清理垃圾活动中,环保意识可见一斑。
就这样,儒林泊村用环保和文化这两张“王牌”迎接着八方来客,丰富,吸引着更多人来到儒林泊村。看了这座“宝藏村”,你不想来吗?
看了儒林泊村,对乡村旅游,乡村振兴又有了新的思考,“状元村”之所以火,是因为文化和教育,这是否说明乡村振兴,乡村旅游要和乡村特色挂钩呢?若这样,其他村有什么特色?“状元村”独特的优势是否能成为其他村的借鉴?
我也莱阳人怎么不了解这一个村出这么多人材,儒林泊是哪个镇的回去打卡[比心]